3 min read

《知識複利筆技術卡片盒筆記法的數位應用實戰指南》閱讀筆記

收到後用最快的速度看完了這本書名好長的書,以下我將從兩個方向來分享心得:

  • 這本書適合誰?
  • 這本書帶給我的啟發與應用

這本書適合誰?

  • 同《卡片盒筆記》中提到的想法,卡片盒筆記是一項用於寫文章或輸出其他型態作品(影片講稿、專案報告、規劃課程)的知識管理方法,若你只是喜歡寫筆記,當知識搬運工,沒有要輸出,那這本書並不適合你。
  • 一直在摸索數位知識管理工具與寫作方法,但遲遲無法建立系統的人,這本書很清楚地展示了「寫卡片」、「存卡片」和「用卡片」的三大基礎,雖說作者朱騏示範的是Obsidian這套軟體來達成,但不是只示範如何(How)做,更讓你知道背後的原理(Why),即便你習慣的數位知識管理工具不同,也能夠獲得幫助。

這本書帶給我的啟發與應用

  • 後設認知與寫卡片的關連
    之前在上朱騏的卡片盒線上課時,雖能充分掌握HQ&A的執行方法,但卻不知道到底為什麼要用這樣特定的方式來寫筆記,但在本書中看完原文出處後,讓我回想起「後設認知」的概念,要充分將筆記結合自己的想法,用HQ&A自問自答以建立後設認知是一個有效增進理解力的方法。

  • 建立卡片盒的索引筆記
    目前雖說會常態寫卡片,但並沒有同步建立索引筆記的習慣,都是靠瀏覽Heptabase的白板,來試著創造卡片與卡片之間的關聯,但這樣的作法似乎過於發散,很難創造規律的輸出模式。

  • 在Heptabase中重構ACCESS系統
    我目前管理Heptabase的主要系統是用Tiago Forte在《Building a Second Brain》中提出的PARA,再搭配《防彈筆記法》中的核心任務筆記以及卡片盒的概念,但不僅缺乏卡片盒的索引標籤,文獻(來源)筆記也都會四散在各個閱讀筆記的白板中,隨著資料量愈來愈大,到最後都只靠搜尋才能找到資訊,而前面提到的管理方法則是愈用愈癱瘓,預計會花一點時間來實作書中提到的ACCESS分類法。

最後,強烈推薦想學習個人知識管理的朋友,可以密切關注 朱騏 的文章、課程和書籍,這已經是我第三本與卡片盒有關的書了,在閱讀這本書時不僅更熟悉卡片盒的應用方法,更從頭到尾見證了朱騏實踐卡片盒的歷程,是非常值得效仿的實戰者!